2025年7月5日,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六周年。六年前,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。作为核心区域,东台沿海以“退渔还湿”的生态修复实践、“观鸟经济”的绿色产业转型,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。
生态修复:从“围垦危机”到“候鸟天堂”
2017年起,东台投入7000万元开展退渔还湿行动,拆除1.7万亩高涂养殖鱼塘,恢复原生滩涂地貌。2020年起投入近百万元在条子泥打造720亩高潮位栖息地,通过微地形改造、水位调节和封闭管理,为水鸟提供了安全、稳定、适宜的栖息场所,使小青脚鹬种群监测数量在5年内从学界估算的不足千只增至超2000只,勺嘴鹬单次观测纪录达76只,远超国际重要湿地标准。
2021年9月27日,在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,发布了“生物多样性100+案例”,盐城“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自然解决方案”入选全球特别推荐案例,“720”是该方案的重点。
绿色转型:“观鸟经济”撬动生态价值转化
条子泥景区,悄然勾勒出游客关注点的变迁。景区工作人员娓娓道来,十年前,游客们初来乍到,总是急切地探寻着“哪里能挖到泥螺”。而如今,这片湿地早已今非昔比,游客们的问题变成了“如何拍摄勺嘴鹬”,字里行间满是对珍稀鸟类的珍视与好奇。
职业“鸟导”丁建明,见证了这场华丽的转变。每到春秋迁徙季,条子泥湿地便成了观鸟爱好者的“朝圣之地”。长三角地区的观鸟团纷至沓来,为了能一睹勺嘴鹬等珍稀鸟类的风采,他们往往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行程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国外爱好者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这片湿地,他们跨越千山万水,只为赴这场与候鸟的美丽之约。
产业融合:打造生态文旅融合新亮点
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中,东台沿海巧妙地将生态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,精心勾勒出一幅生态文旅融合的新画卷。
东台将条子泥、黄海森林公园、中华麋鹿园串联成“滨海生态廊道”,推出“湿地研学+非遗体验”线路。巴斗村渔民祁兰芳欣喜地说,她返乡创办“巴斗渔娘”饭店,将传统渔家菜与观鸟文化结合,年收入突破50万元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,东台沿海旅游收入较申遗前增长300%,带动就业1.2万人。
从“围垦危机”到“候鸟天堂”,东台沿海的六年蜕变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智慧。正如专家贾亦飞所言:“当勺嘴鹬的翅膀划过东台的天空,它连接的不只是南北半球,更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。”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Copyright © 2001- 中国财富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苏ICP备2022014228号
本网站所转载信息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邮箱:bgm1231@sina.com